当前,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进入深化期。显而易见,智能制造成为各种语境下炙手可热的词汇。毋庸讳言,随着概念的导入,基于各种原因,行业内部还是对智能制造存在若干认识的误区。一是,不少人相对狭隘地把服装的个性化定制等同于智能制造;二是应对东南亚地区低成本竞争的首要举措就是实施机器换人与智能制造;三是,不少企业认为自身已经实现了智能制造。如此云云。
面对认识的误区,唯有事物的本质才能澄清真相。智能制造,本质在于制造,核心也是制造,而智能化只是更高级的制造手段而已。它有着几个本质属性。
一是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是根本前提,缺一不可。在智能制造时代,一切皆是可连接的信息,物质即信息,人即信息,而这些信息必须是相连的。一旦存在信息的断点,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
二是智能制造是一个系统或过程而非局部环节。它是一个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的先进制造过程。其重点是各制造环节具有自主感知、学习、分析、决策、协调控制能力,能动态地适应制造环境(包括生产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以达到相应目标。也就是说,智能制造系统能够基于历史大数据的学习,来解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尚未遇到的问题。在围棋领域,AlphaGo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李培根院士曾讲过,AlphaGo的可怕之处不是其人类思维,而是其非人类思维。
智能制造的意义在于制造过程,而非仅仅是连接用户、定制产品。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两提升、三降低”,即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与研发周期的大幅缩短、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产品不良率的大幅降低。人们通常所讲的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其实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极小的环节而已。条件成熟之后,纺织行业完全可以在全产业链实现智能制造,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纺织工业4.0时代。
这些,我们真正做到了么?对照上述几个本质属性,我们就可判断自身的智能化进程。
无需赘言,“智能制造”并非只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而是制造业依据其内在发展逻辑,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整合逐步形成的。它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
而与西方相比,目前中国市场上宣传的智能制造,多数依然是自动化的升级(>工业2.0)与信息化、网络化(工业3.0)的普及,远未实现智能化(工业4.0),这种复杂性是中国区别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本质特征。通俗地讲,自动化解决生产问题,信息化解决管理问题,网络化解决沟通问题。现阶段,中国多数企业主要任务还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甚至自动化还要补课。
认识上的短板恰恰是进步的空间。企业、地方政府固然要以智能制造为长远目标,但不能盲目追求,要与企业、地区实际以及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成本、效率、技术水平等方面作出统筹判断。